艾灸有很古老的历史,灸者,灼也,把灸材直接放到皮肤上烧灼。古人用灸多以艾炷施火,发展到今天艾灸具体方式有好多种,最古老的是明灸。
灸法源于火,灸法的雏形就是火直接烧灼身体。古人用阳燧引的天火为“明火”,把用木材燃烧的火称为“国火”-这便是明灸的最早起源,现在人称为直接灸或麦粒灸等等。然很多古籍文献记载-疤痕灸、化脓灸,让很多喜欢艾灸的现代人对明灸望而却步。
用心方能灸出效果
明灸为传统的古法,也称为麦粒灸或者知痛灸。明灸的别名已经体现了明灸“得病痛,祛病痛”以痛感引发氣动,从而调节氣机变化的本质。
在这一过程中,灸火只是一个介质。同时中医治病主要通过调理气机使身体达至平衡状态,“气机一瞬间就给你调了。所以有朋友以为艾灸时间持续越长越好,艾绒用得越大越好,灸的次数越多越好,未必如此。”范师说,用术之道在于心念,摄神调息,用“心”方能灸出效果。
明灸施灸六步
做明灸时,需要备置艾绒、线香、火柴,大蒜等,这其中艾绒最有讲究。
1
一搓绒熟艾
使艾绒质地柔软气场祥和加持咒语;
把艾绒放入手心轻轻揉搓,“放手心是有讲究的,手心是劳宫,手背是火门”,搓的过程中闭上眼睛,安神调心,“想象艾绒被心火炽热”,直到艾绒、手心都微微发热,艾绒柔软了发出淡淡的香气。
艾绒宜选用纯度稍高陈年熟艾。陈年熟艾不伤阴不伤血,灸时不痛。范师给出几条标准帮助大家判断何为陈年艾。艾色土黄者为佳,发绿的为当年艾;陈艾气味芳香,当年艾闻之有一股青草味;燃烧时,陈艾烟气轻柔,袅袅而上,当年艾则是一条线笔直而上;陈年艾燃烧后的灰为灰白色。最重要的是,陈年艾火不急不燥,柔和通透不烈,使人感觉舒服。
2
二捻绒为柱
补则捻柱长而紧燃烧得温和舒服,泻则捻柱短而松燃烧得烫和痛。
取米粒大的艾绒搓成圆锥体,便于放置在身体上。此为制炷
。
3
三探穴
按压凹陷或凸出,揉搓按压有氣感的为穴位,可做记号确保自然施灸完成。
4
四用柱塞住穴位得火而壮
手法上中指抵住病患然后用一顿的感觉以驻穴,或用两手指撑开患者皮肤以利驻穴。
“炷者,塞也”把圆锥体的艾炷放置在人体相应穴位上,可取用大蒜汁涂在身体上便于放置稳妥,用香点燃艾炷进行治疗。
5
五点香燃艾柱
手一定要有支撑,不能悬空点燃艾,同时,轻微转一下,避免钓鱼。
6
六调息起于患者感觉热时吸气。
补法息前去火为主息中为辅,且向上拿火缓缓起,壮数为奇数,补法最后须小壮封穴,而后轻柔轻按布氣;
泻法息中为主息后为辅,拿火快如断钢,壮数为偶数,不封穴而是每壮吹火领火速燃,而后重压重揉将氣引。
明灸操作可以一首小诗作为总结:
柱穴有一顿,燃艾不悬空,防止火钓鱼。
明灸诀窍“调火调息”
明灸最关键的诀窍在于“调火、调息法”,范师调侃道:“这是门里的东西,过去不给师傅磕头不传的”。
所谓“调火”,即是掌握艾灸时的火候。虚、寒之症需要“补”, “补”是受纳,点燃艾柱,感觉一热就拿下来;实、热之症要用“泻”法,艾柱燃到皮肤微微发烫、还感觉不到疼痛的时候,把艾柱摘下来。
所谓“调息”,即点燃艾后,用鼻子吸气,摘下艾柱后,把气从嘴中缓缓吐出。感觉施灸的过程是美好的享受,受纳阳气,轻松、舒服。范老师给出一个要领帮大家掌握;鼻快吸、气不泄、嘴慢吐。这整个过程中,艾柱越小越好,心越静越好,因为中医重在调节人体的气机,靠“气”的运转与变化给人康健。
施灸中的补与泻
施灸手法,是补是泻很有讲究。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,在《灵枢背腧》中对艾炷灸补泻有记载:“气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。以火补者,毋吹其人,须自灭也;以火泻者,疾吹其火,传其艾,须其火灭也。”
《针灸大成艾灸补泻》篇则对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,指出:“以火补者,毋吹其火,须待自灭,即按其穴”。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,使其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,施灸后立即、快速按住施灸的穴位,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,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,这就是艾灸的补法。
又曰:“以火泻者,速吹其火,开其穴也。”意思是说在艾点燃之后,不断地吹火,使艾火迅即燃烧,以使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;在艾灸后,不要按压施灸的部位,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,达到驱邪外出、泻热泻实的作用。这就是艾灸的泻法。
编辑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