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,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:【奥丁读书小站】(njdy668),首页回复书名或者数字2999,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.
图书简介
艾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。从“药之不到,针之不及,宜灸之”这句流传甚广的医学名言中,我们可以看到艾灸这种疗法在传统医学中的地位。且与针灸相比,由于艾灸操作简便,更易被普通读者所掌握和使用,所以在民间流传甚广。肩颈麻木酸疼时,灸上一时半会就能让人如释重负;痛经闭经时候,一根点燃的艾条就会让疼痛烟消云散;手脚冰凉时,三不五时灸上一灸,就能暖从心生,温热全身……一根小小的艾条,如同万能钥匙一般,随时灸上一灸,就能开启健康的大门。
作者简介
刘红,首都医科大学教授、主任医师,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专家组成员,北京电视台《健康生活》栏目特约主讲嘉宾。出身中医世家。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,从事中医临床、教学、科研三十余年。幼年师从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刘冠军教授,家学渊源。国医大师贺普仁亲传弟子。临床辨证精准,用药灵活。擅用中医中药、针灸、火针等治疗临床疑难病症,出版学术著作二十余部,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。
试读
第一节 探寻艾灸的起源
或许你没有听说过艾灸,但你一定知道针灸。其实,平时我们耳熟能详的“针灸”是个复合词,“针”和“灸”指的是中医的两种疗法——“针”指针刺,“灸”指灸法。我们平时总是误以为针刺就是针灸,殊不知“针灸”除了“针”之外,还包括“灸”。
灸法简称“灸”,其由来已久,而且地位不输于针刺。现在我们常用的灸法是用艾绒作为灸材,利用燃烧的艾绒所散发的温热以及艾本身的药效进行施灸,以达到治疗疾病、保健强身、美容美体的作用。
一 追本溯源话“灸”字
针灸大家都知道,但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针灸多是指“针”而不是指“灸”。
那么,什么是“灸”呢?
象形字“灸”
火与久组成灸
先从这个字说起,灸是形声字,以“火”为形旁,则含义一定跟火有关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灸,灼也。”“灼,灸也。”古人喜欢“互训”,就是用甲来解释乙,反过来又用乙来解释甲,两者互相解释。大概在古时“灸”和“灼”都是流行词语,所以一说大家都明白了,一拍脑门:“哦,原来灸就是灼,灼就是灸。”
但是,现在离古代那么久远,这个相互解释就给今人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。
追本溯源,再看《说文解字》“灸”字条:“从火,久声”。《说文解字注》底下又有注释:“形声包会意字也。”火是形,久是声。会意何解?还得从这个声旁“久”字去解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久,从后灸之也。像人两胫后有距也。”说的是这个“久”就像是一个人小腿后面有棍子抵住一样。
《说文解字》注:“灸有迫箸之意,故以灸训久。”说到这里就比较明白了,即是说灸有贴近附着某个地方或部位的意思。
《说文解字》注“灼”字条下又说了:“灼谓凡物以火附箸之。如以楚焞柱龟曰灼龟,其一端也。灸体谓之壮。”原来如此,灸指的是用明火贴附着(物体或人体)灼烤。还举了一个例子,说楚国人用明火灼烤龟板占卜叫做灼龟,灸人体就叫做壮。后世用艾灸时总是以“壮”为计量单位,大概由此而来。
讲到这里,大家对“灸”的意思应该大致了解了吧!灸就是用明火贴附着体表皮肤灼烧,用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“着肤烧”,当然这指的是灸的本来意义。由于有的人怕痛,怕留下瘢痕,所以这种“着肤烧”的做法逐渐少用。
现在在日常生活中艾条灸和隔物灸用得比较多,两者虽然都没有直接贴着皮肤灼烧,但依照惯例同样被称为“灸”。其中艾条灸操作简单、疗效显著、无毒副作用,在家自己灸疗时相对来说会更常用到。
用艾贴近皮肤灼烧即为艾灸
二 灸疗为何离不开“艾”
《说文解字》里的“灸”只提到用火,并没有提到用什么作为材料点的火。现在我们常用的灸法是用艾绒作为灸材,艾绒即为艾的叶子所捣取的绒。
关于艾,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艾,冰台也。”《博物志》:“削冰令圆,举以向日,以艾于后承其影,则得火。”艾这种植物又叫冰台,为什么叫冰台呢?是因为古人把冰削凿成圆形的凸透镜,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,把干燥后的艾绒放在凸透镜聚焦阳光的焦点上引燃,就可以得到火了。在这里不由得要赞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明——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会用凸透镜聚焦取火了!
古人用凸透镜取火
那么,为什么一定用艾绒来取火呢?因为干燥后的艾绒很容易燃烧,燃起来又不容易熄灭,且燃烧比较缓慢,自然使取火更加容易。
古代人用火其实很讲究,比今天人们重视奥运会圣火还更甚几分。
奥运会圣火通常于奥运会开幕前几个月在奥运会发源地——希腊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点燃。圣火采集方式遵循古希腊的传统,由首席女祭司在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朗诵致太阳神的颂词,然后通过将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的中央,产生高温引燃圣火,这是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。
奥运会圣火来自太阳,古人用“冰台”取的火同样来自太阳。我们知道,古代人会钻木取火。周代有“左佩金燧”“右佩木燧”的规定(“金燧”用于向太阳取火,“木燧”用于钻木取火),政府还有专门取火的官员,分季节为百姓提供新火种。
战国时期阳燧
“金燧”就是类似于凹面镜的工具,又叫“阳燧”,和奥运会取火的方式差不多。晋代陈延之《小品方》记载,灸疗不宜用八木之火,而宜用“阳燧”从太阳取火。我们可以推测到,灸疗用“阳燧”取火的引燃物也是艾绒。
阳燧
古时用铜制成的凹面镜聚集日光,点燃艾炷施灸。《本草纲目》卷主:“阳燧,火镜也。以铜铸成,其面凹,摩热向日,以艾承之,则得火。”
传说,先人们在用火过程中,因偶尔不慎灼伤,结果却使身体的一些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,多次的重复体验后,于是便主动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,因而逐渐产生了灸疗法。有一次,某个人的病痛实在是太严重了,他痛得等不及去找树枝或者别的东西来点燃,直接就用身旁作为引燃物的艾绒来灸治。这一灸,嘿,比以往用任何材料的灸治都有效,火力温和持久,直达经髓。于是一传十、十传百,艾灸就这样传开了。
第二节 历经千年时光的神奇艾灸
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朵艳丽的奇葩,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十分盛行。在古代,许多精通方药和针灸的医学大家在实际治疗中都偏爱灸法,被誉为神医的华佗在给患者治疗疾病时亦多采用灸法,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,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炷,就能使病痊愈。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艾灸亦在运用中发展、沉淀、绽放。
一 春秋《左传》中的灸疗典故
在古代文献中,最早提到施行灸法以治病的是《左传》。《左传》记载了这样一则典故:晋国的晋景公患了重病,听说秦国的医生医术好,便派人到秦国去求医,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名医去替他诊疗。医缓即将到晋国之前,晋景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,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,两个小孩在那里商量着,一个说:“来的那个人是个名医,一定会伤害我们的,我们应该往哪里逃呢?”另一个说:“别怕,我们逃到肓的上面、膏的下面那个地方,看他能拿我们怎么办。”
医缓到了晋国,先是诊断了一番,然后抱歉地摇头说道:“我没有办法治这个病了。你的病在肓的上面、膏的下面,这个地方靠近心脏,艾灸又不可以,针刺又刺不到,服药也无济于事,没法治了呀!”后来晋景公果然不治身亡(现代研究亦认为,心脏的区域禁灸)。
《左传》
医缓
《左传成公十年》:“公(晋侯)疾病,求医于秦。秦伯使医缓为之。未至,公梦疾为二竖子,曰:‘彼,良医也。惧伤我,焉逃之?’其一曰:‘居肓之上,膏之下,若我何?’医至,曰:‘疾不可为也。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(晋朝杜预注解:“攻”指艾灸,“达”指针刺)。’”
在这则典故中,医缓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在灸法、针刺、方剂这几种医疗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,总结出灸法不适合治疗的禁忌范围,说明当时灸法已被广泛应用并日趋成熟。
二 中医经典中的艾灸记载
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中有关灸法的记载有很多,《素问异法方宜论》指出了灸法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条件、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密切关系。此外,还述及了灸法的适应证、禁忌证、施灸顺序、剂量、补泻等,并将灸法与针法并提。
《黄帝内经》古籍
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被全民所熟知,那么,有《黄帝内经》,是否还有《黄帝外经》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西汉刘向编写汉书,将《黄帝外经》记录在案,从中我们可以得知,《黄帝外经》共有32卷。
可惜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下,这32卷医书已经逸散了。直到1972~1974年,随着长沙马王堆汉墓群的发掘,一批医书随之出土,从其内容以及行文风格分析,这批医书与《黄帝外经》有关,很有可能就是失传了两千多年的《黄帝外经》。
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整理编订成14部,其中有两部被整理者直接以灸法命名,即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与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两部帛书。据专家考证,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可能成书于春秋时期,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成书稍晚。
这两部灸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、较全面记载了人体十一条经脉循行路线及所主疾病的著作,揭开了经络起源的神秘面纱,所记载的治疗方法都仅有灸法,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。
由此可见,灸法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系统的理论专著了,同所有的中医外治疗法一样,灸法是有其理论基础作为指导的。
此外,汉代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一直被后世尊为辨证论治的圭臬,书中以内治为主,但涉及灸疗的也不少,张仲景很重视灸药并用,以此提高疗效;三国曹操之子魏东平王曹翕曾撰集《曹氏灸方》7卷(已逸),《肘后备急方》《千金要方》等对该书内容有所收录;华佗有《枕中灸刺经》(已逸),善灸术,取穴少而精,其所创华佗夹脊穴至今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。